作者:贾长华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他常盘膝静坐一天一夜……
【资料图】
他是本市河东区李公楼后街的一位老鞋匠,名叫傅寿伯。我于1985年10月采访他时,他住着一间很小的平房,地处大杂院,周围环境杂乱而嘈闹,而他就在这儿常练一种内养静功——“混元一气功”。只见,他盘膝坐在炕上,眼睛微闭,手心向上,逐渐“入静”,飘飘悠悠,朦朦胧胧,连续一天一夜不吃、不喝、不便溺……然而,每次静坐完毕,他都感到浑身舒服、轻爽和惬意。
当年,他已经86岁了,矮小的身材,宽宽的前额,瘦削的双颊,尖尖的下巴,短短的白胡茬子,神态安详自在。让我惊讶不已的是,尽管他这么大岁数了,但走起路来步履轻捷,行动也很利落,身板非常硬朗。多年以来,他都从来也不闹什么病。
他是个体户,家中无儿无女,只有一个哑巴老伴。平日,附近一些居民接连不断地登上门来,让他修鞋、补鞋、绱鞋,使他不得安闲——总是不知疲倦地去干这些活计,由此挣得一些收入,维持家中的简朴生活。
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傅寿伯在小的时候,身体居然很不好。他的籍贯是本市北辰区刘快庄,从小随母亲讨荒来到李公楼后街。当时,他枯瘦如柴,脸色蜡黄,三天两头害病,走起路来也总是摇摇晃晃。母亲看着他那一副可怜的模样,时常偷偷地哭泣。周围的邻居们都称他是“瘫子”,断言他不会活得太久……
他渐渐长大以后,一边学习修鞋的手艺,一边拜师练武术。他对武术十分痴迷,只要有点闲空儿,就要坚持不懈地去练,往往练得气喘呼呼、大汗淋漓也不停止。间或,他还要练气功,也练得非常上瘾,非常专注。久而久之,他的功夫练得纯熟了,身体也变得结实起来,肌肉发达了,精神振作了,脸色也红润了。从此,他甩掉了“瘫子”的名声,成为响当当的“棒小伙子”。
他擅长“五形”“十二形”“架式锤”等形意门拳术,可以娴熟地舞弄刀、枪、剑、戟。他还常练内养静功——“混元一气功”,盘膝静坐一天一夜也不在话下。
后来,他还一度在家门口创办国术社,弟子盈门,络绎不绝,一时名声大振。
我在采访他时,曾在脑子里出现一个疑团,他已进入耋耄之年,为何还能有这般健壮的身体?
他直言不讳地诉说是这样做的:
他的起居很自由。白天活儿多,身体疲乏了,就早早地入睡,转天早晨八、九点钟就起床了。中午,困意来了,就卧床歇息一会儿;没有困意,就不去歇息。
他的饮食也很自由。早晨起床后,肚子不饿,就不吃东西;肚子饿了,就可能吃很多东西。午饭、晚饭也是如此。
他的练功更是自由。每天,什么时间练功根本不固定,有时上午,有时下午,有时傍晚,有时凌晨……然而,不论遇上什么情况,他都在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坚持练功。他住的房间很小,给习武带来诸多不便,但在他看来“卧牛之地能行拳”。他能够在这窄小的角落,舞拳弄脚,动作依然洒脱,一招一式都颇具功力。他练气功之际,又依然在这窄小的角落盘膝静坐,就更不觉得有什么不便,而是觉得“地方足够了”。
他在起居、饮食、练功的“自由化”中,保持了强健的体魄,用他自己的话讲,这是“顺乎自然,求其健康”。
来源|“老贾笔谭”头条号
编辑|李泓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