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不到,“90后”小伙施磊招呼起店里的伙计,开始为晚市做准备。施磊是天津一家餐馆的店长,自餐馆恢复营业以来,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临近春节,餐馆客流量猛增。开餐不久,店内就坐满了前来就餐的客人,热气腾腾的饭菜上桌,谈笑声在觥筹交错间萦回耳际。
【资料图】
“原本计划年后再营业,但咨询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决定开门营业,没想到生意居然这么好!”施磊说,1月10日恢复营业当天,餐馆就卖出了近三年来的最高营业额,火爆的场面甚至让施磊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是临时决定恢复营业,店内人手有些不足。”看着服务员们忙碌的身影,施磊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正抓紧招聘,这两天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施磊在整理餐桌。新华社记者尹思源 摄
“别看现在忙得脚不沾地,不久前我还为店铺的生存发愁呢!”回想起不久前的门庭冷落,施磊感触颇深。“最难的时候店里的电话几天都不响一次,餐馆服务员比来就餐的客人还多。”一个多月前,施磊最担心的就是店铺的经营问题,“我们去给客人发传单,送代金券,甚至还给客人提供上门做饭的服务,但生意一直没有好转。”
今年52岁的付会玲在店里负责包饺子。水饺是店里的招牌,平时一天卖出100多份是常态,但生意最不景气的时候一天只能卖30多份,且大多以外卖为主。在那段时间,很多人选择了离职。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各地经济迅速恢复,天津的大街小巷逐渐恢复了游人如织的景象。
“客流起来了,热闹的生活回来了,最难的日子也终于过去了。”施磊看到餐馆门口的马路堵起了车,来电咨询的客人也多了起来。忙碌的身影,久违的电话声,年夜饭的火爆预订……这些变化让施磊和店员们干劲满满,临时决定春节不打烊。“恢复营业短短几天,春节期间的包间几乎预订满了。”施磊说。
付会玲在准备包饺子。新华社记者尹思源 摄
记者采访期间,施磊和店员们忙前忙后,为顾客服务时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不知不觉就到了闭餐时间,付会玲整理好工具,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擦去手上的面粉,她笑着跟记者“炫耀”起了今天的“战绩”。“今天晚市期间,我包了近140份水饺。”付会玲说,“客人多了,餐馆热闹起来了,我们干起活来也更起劲了!”
海河水波起,津城烟火浓。在不久前的元旦假期,天津市购物、餐饮、文体等消费市场加速回暖。天津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244家商业企业实现销售额10.3亿元,较元旦前增长1.67倍,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5%;客流量超500万人次,较元旦前增长3.5倍。
夜色渐浓,餐馆逐渐恢复了安静。终于闲下来的施磊说起了他对新一年的憧憬。“2023年一定是充满干劲的一年,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发奋‘兔’强,把餐馆经营得越来越好!”(记者尹思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