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旧时,吴桥县农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己的两条腿。从书上、电影电视里,人们可以看到文官坐轿、武官骑马,富人可以坐人抬的轿,也可以乘坐轿车子。注意,这里的轿车子不是汽车,而是有棚的畜力车,并且还是按着两个木轮子的“花轱辘”。轿车、马、轿都没有平民百姓的份,老百姓有的只是两条腿。有些人远行时也可利用牛驴车,在那个期间,村里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也只有畜力车。如吴桥大第八村曾有人赶着牛车去天津,来回用了半个多月。
那时候有一种简易的手推排子车,俗称“挎车”或“宏车”,简单的车是用两根木棍,夹着一个小木轮,木轮中间穿上一根铁棍当车轴,木棍横钉上木棍,或木板呈牌子一样。有些车架子做工讲究,采用了传统的木器峁加工工艺,材质选榆木等,车子较为结实耐用。这种手推车轮在前,力臂在最后,挂上襻带,一半重力在轮上,一半重力在双肩上,尽管如此,总比扛强,是推粮、推粪、推草的运输工具。在解放战争中,冀鲁民兵就是推着这种小车支前的,发挥了很大作用。这种手推车直到改革开放前仍有人使用,只是车轮换成胶轮了。
解放前后,每年到冬季,桑园火车站、桑园运河码头附近的一些人赶着牛车搞运输,这叫做“拉买卖”。拉买卖者经常跑到高唐、夏津、齐河、禹城、商河、临邑、衡水、枣强、冀县、庆云、盐山、惠民一带拉货,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合作化时期(1949年10月到1953年)。高级社时期村民加入到社里,牛基本上不用拉买卖了。村民用两肩、两腿作交通工具,运肥、运庄稼、分粮食、挖河,都用肩抬肩背,种地人拉车、人拉耙、人拉犁,一直做到上世纪70年代初。桑园的搬运工会也是靠人力搬运装卸(负责车站货物装卸搬运业务的公司),并且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吴桥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企业。上世纪50年代,他们也只有用肩扛,从运河船上把货扛到火车站装火车,或者从火车站把货扛到运河码头装船,或者从船上、火车上把货卸下来,扛到用货单位。
后来,市场上出现了胶轮手推车,比较富裕的大户,把桑园搬运工会用得不能再用,处理了的胶轮手推车买回家,渐渐的,也有的买了新胶轮手推车。一辆新胶轮手推车,当时要花60到80元人民币,因此人们一概不外借。
在出现胶轮手推车的同时,也出现了自行车,刚出现的自行车大部分是从城市运过来的旧车,车体破旧,结构简单,名曰:“两个轱辘一架梁”。尽管是这种车型,能买得起的也是少数人。
到上世纪60年代末,各生产队差不多都置办了胶轮大车。刚一开始的这批胶轮大车是飞机上退役的轮胎加上一副铁车牌,生产队这就算是有了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同时,自行车也逐渐地多起来。到上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改革开放后,各户差不多都置办了小胶轮车(手推车的轮胎),及马、驴、牛等牲畜。为饲养方便,买驴者居多,小驴拉车比起人力推车来就先进得多。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先富起来的户,有了12马拖拉机。12马拖拉机可以运输,也可以拖挂农田作业工具,如双铧犁、小麦单纯收割机等。还有一个用途是它和自行车,曾一度成为婚庆的迎亲工具。这时的铁路交通也很方便,坐火车已不是担负不起的经济困难,去远方随时可以乘坐火车。长途公交汽车、短途公交车、“的哥”也随着人们生活富裕,逐渐多了起来。接着有些户已经置办了摩托车和三马车、摩托三轮和脚蹬三轮车。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有人置了汽车,尽管有的不是新车,毕竟也很超前。从这时到世纪末,汽车在不断地增多。二十世纪末,又出现了一种交通工具,那就是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这两种交通工具,一直在不断地增加,以致达到非常普遍的而取代了脚踏自行车的程度。后来有人买了老年人电动代步汽车,真是越来越先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至此,交通工具五花八门,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吴桥进入了交通工具发展的新时期。不要说古代,就是上述上世纪60年的交通工具与现在的新交通工具相比,也是天壤之别。
(感谢杨惠来提供素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