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女学生,在120年前的天津是罕见的。今天,陆政先生就来为我们讲述天津最早的女教师、天津文杰陆文郁先生的大姐陆阐哉女士的传奇人生。
(相关资料图)
收
听
音
频
“1
为了家庭 矢志不字
上次,我在介绍曾祖父陆文郁公的身世时,曾经提到了他的大姐、天津最早的女教师陆阐哉先生【注:这是文郁公在《忆女教育家陆阐哉》一文中对他大姐的称谓】。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各家各户女孩的名字是不入《家谱》的。然而,在我去年从祖籍地绍兴斗门镇荷湖村请回来的《绍兴陆氏族谱》「荷湖支谱」中,不仅能找到她的“一席之地”,而且她的父亲陆伯壎公(1843-1907)还在《族谱》中,专门为她撰写了一篇360余字的「阐哉事略」。这在一般《家谱》文献中,是极为罕见的。
图 | 天津最早的女教师陆阐哉先生(右一)(陆政先生 提供)
图 | 《绍兴陆氏族谱》“荷湖支谱”中,记录有《阐哉事略》(陆政先生 提供)
我的姑老太太名文辅,字阐哉,生于同治丁卯(1867)三月廿九。
在旧社会,封建制度是不让女子念书识字的,凡是女孩子在四、五岁时就要开始缠足,十岁以后学做针线活计,或是帮着母亲抱弟弟妹妹(看孩子);或是做饭、洗衣服;到了十七、八岁或二十岁上下,说个婆家一出嫁,这一生也就算圆满地交代了。
我的姑老太太陆阐哉也不例外,小时候由于她的祖父陆润之公(1810-1893)非常爱她,从她三、四岁起就开始教她认字、写字;六、七岁时教她念《诗经》,念《尔雅》,还念一些汉、唐人诗赋。所以,在她十几岁时汉语言文学就已非常通达了。她的母亲陆张氏(1841-1887)有一手好针线,也都教会了她,所以她对「平金(朝袍刺绣针法)」、「插花(镂空绣的针法)」、「纳沙」、「包镶」、「堆绫子片」等刺绣技法,以及裁做衣服无一不会。而她与众不同的是,如某学者所讲:她是“天津第一个放足的女性”。
图 | 陆文郁先生的祖父、陆政先生的天祖陆润之公(1810-1893)(陆政先生 提供)
1883年(光绪九年)她16岁时,生母陆张氏病倒了,并且“缠绵床榻,动辄需人”,卧床不起。陆阐哉便侍奉汤药、昼夜不离左右、衣不解带地伺候病母,这“护工”的活儿一干就是四年。正值谈婚论嫁豆蔻年华的陆阐哉,只能是“守贞不字”了。
1887年(光绪十三年)生母陆张氏病故时,她已经20岁。此时,虽然“护工”已经卸任,但是,为了生存,她的父亲陆伯壎公又“谋食远方”(外出打工),还在世的爷爷奶奶都已“年逾七旬”;她又继续侍奉祖父母“以终天年”。如此沉重的家庭负担,只能令责任心强盛的陆阐哉“矢志不字”了。
图 | 陆文郁先生的父亲、陆政先生的高祖陆伯壎公(1843-1907)(陆政先生 提供)
1891年(光绪十七年)她送走了年迈的奶奶陆王氏;1893年(光绪十九年)已经26岁的她,在一年里先后送走了爷爷和庶母陆陈氏(陆文郁公的生母,1865-1893),从此,便又担负起抚养庶母陆陈氏遗留下的两个年幼的弟弟神圣使命。此时,大弟陆文邠9岁,小弟陆文郁才刚4岁。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靠陆阐哉和她的婶母陆张氏(陆仲篪公的夫人)娘俩,整天整夜赶做外活,挣点工钱勉强度日。与此同时,还要教小弟弟认字,讲故事。这一干又是十年,“备尝艰苦”,直至陆文郁十四周岁那年(1903)开始卖画养家,能帮他大姐分担忧愁。此时的陆阐哉已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但是,由于她识文断字,又做得一手好活计,非常有名,在当时的老城厢里,可以说没有不知道这位陆大姑的。
图 | 陆阐哉(左二)和陆文郁先生的夫人庞纫秋(右四)等人摄于西门里盐店胡同后(1908年)(陆政先生 提供)
“2
成为天津最早女教师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颁诏兴办女学,此时陆阐哉已年三十有九(虚岁)。与她同庚的亲戚,天津的教育家陈哲甫(注:陈哲甫(1867-1948),名恩荣,又字蔗圃,天津人。陈哲甫由母亲俞氏教养,举人出身,曾赴日本弘文书院习师范留学。他有六个子女,第三个儿子陈宗宽是知名演员陈道明的父亲)便想到了陆阐哉,并料想到她定会走出家门。果不其然,陆阐哉“慨然以开通民智为己任”,便同陈哲甫商量起兴办女学的事来。
于是,陈哲甫便同当时的士绅们劝说兴办女学的必要,并得到金、乔两姓乡绅赞同,先后成立了两处家塾。金姓家塾在西头大药王庙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桥区),乔姓家塾在城里城隍庙前陆家门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厢区)。私塾虽然有了,但招收女生,在当时非常不易,便由陆阐哉在金、乔两家附近,挨门劝导,并指出女子识字、求学的好处,于是,才渐渐有了学生。她不仅动员女孩子们上学读书,同时又劝说她们放足。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委任林墨青【天津教育家 (1862-1933),名兆翰,又字伯嘿,晚年号更生,历任直隶学务处参议,津郡学务总董、天津县劝学所总董、社会教育办事处总董】在准提庵开办官立第三女子学堂,正式聘请陆阐哉担任教员;
图 | 严修(右一坐者)与好友林墨青(左一坐者)等人合影。
此时,温世霖正与其母亲徐肃静老夫人创办普育女学,也请陆阐哉担任教师。虽然除陆阐哉以外,温世霖还请出张伯苓的妹妹张祝春和陶淑珍,在普育女学担任功课。但「国文」、「历史」、「作文」、「算学」等门课程的讲授任务,则仍须由陆阐哉来担任。
图 | 1913年,天津普育女学校附属蒙养园第二次毕业师生摄影。后排左一为温世霖、左二为温世霖母亲徐肃静
图 |徐肃静(1841-1924),原名徐振肃静,以字行,天津武清区梅厂镇人(张苠 绘)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6月20日,社会上发生一起“审判厅”错判了,遭受徐三诈骗的李张氏被监禁的冤案,顿时舆论骤起。因为受害人李张氏是普育女学的学生家长。于是女学堂教员陆文辅(即陆阐哉)等人,便禀呈袁世凯代为申雪(仗义执言)。开创民告官的先例;当日,《大公报》刊登《直督批示》以学界中人,不准干预外事为由,申斥该女教员越份抗言。
随后,直隶总督却又委派海关道梁如浩、天津道凌福彭、天津府李兆珍稽查审判厅办案是否有弊。
7月20日,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天津道周学熙(1866—1947)经过实地勘察,取得确实证据后,于当日开庭。判决赖典为买的徐三,将在强占李张氏原有的房基地上,新盖楼房拆去,并限其20天按原房盖好,归还李张氏;李张氏备钱600吊赎回房地契。袁世凯以为徐三拆楼赔房,情理相当,而徐三朦蒙官府诬陷女人,罪责难赦,批示应判监禁。后来,徐三认头罚款了结此案。【详见天津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期)《直督任上袁世凯天津纪事》】
由于“学董林墨青”在兼任天津各官立女小学董时,仍然以旧礼教严厉约束女生(制定了苛刻的入学条件),要求女生入学时,必须能写出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名字,还须「身家清白」,而且必须是「书香人家」,否则一律不收。换句话说,「没根没底」人家的穷女孩子不能入学。陆阐哉对此持反对态度。于是便辞去官立第三女子学堂的教务,专任普育女学的课程。
图 | 陆文郁先生(左三)、庞纫秋(左二)和陆阐哉(右三)等人合影,摄于西门里盐店胡同后(1908年)(陆政先生 提供)
“3
劳瘁致死 姐弟情深
辛亥革命前,河北成立了一所女师范学堂,为使教学工作精益求精,陆阐哉又跑到女师范学堂,请求允许她随班旁听(进修深造);同时,她又师从名书法家兼文学家顾叔度(时任《大公报》主笔)先生,学习时事论文的写作。由此学业大进,教授(教学)方法日趋完善。所以凡是陆阐哉的学生,都与她亲同骨肉(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民国四年(1915),陆阐哉先生因过于劳瘁【劳累】致死,时年四十九岁。全城女学堂师生在普育女学为她召开追悼会。所收挽联中,有多幅挽联,是从南省的学界送来的,足以证明她的声名远达了。【见文郁公《忆女教育家陆阐哉》一文】
陆阐哉先生去世时,由她一手带大的小弟陆文郁先生,作为直隶省与会干事,正远在大洋彼岸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大博览会”上。因而没能亲自送大姐最后一程。这一憾事始终未能释怀。
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时至一九七三年九月十八日,步入耄耋之年的陆文郁先生,在午餐食用「素芼」时,便又想起已经故去58年、并且也喜食「素芼」的大姐陆阐哉先生。
于是,提笔写下了《午餐食素芼感作》一文:“……当时我家贫甚,老父赋闲寄居河南族侄孙鹤庵家,家中只大姊与郁生母陈氏、继母张氏(本为叔母,以叔父早亡,郁继为叔父后),为人夙夜治针线,缝衣物。故午晚两餐无定时,必工作罢,能停辍时用之。当时烩素芼为我家恒食。姊于此时一面吃饭一面为郁讲解尔雅、学(大学)庸(中庸),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心不能忘却,是以进食素芼欲一样,而忘却蕴感不能也。……”
并在文头题诗二首:
早识羹传有芼名,麻油煎出供调烹;
荐来本是佳滋味,忆到儿时苦便增。
近来百事不闗心,下箸偏教泪满襟;
贤姊一生诚不忝,我今偏作后亡人。
足以见得其姐弟亲情,感人至深。
普育女学校蒙养园
这幅照片,1920年摄于普育女学校蒙养园。两位教师(照片上称保姆)和18名学龄前儿童的名字一一对应列出,使照片传递出更多的历史信息。普育女学是1905年由教育家温世霖创办的私立学堂,地点在老城里鼓楼西。其所属的蒙养园也设在附近。
两位教师,庞素(后左一)即庞纫秋,是一位知书达理、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女性。她是津门书画家、生物学家陆文郁的夫人,也是陆文郁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的贤内助。温世霖创办“普育”时,曾邀陆文郁之姊陆阐哉任教,陆文郁从此结识温世霖,获益良多。
另一位教师张淑贞(后右一),是曾任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的民国外交家张平群的胞妹,为张伯苓之子张希陆(张锡禄)夫人。张希陆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系教授,是数学家。
图中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在世者也已年届九旬了。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陆政、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 海报制作:唐文权
编辑 整理:刘长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