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津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打通高校、企业和人才培训机构壁垒——(引题)
毕业就能上岗 上岗即能胜任(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玺 通讯员 程志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阅读提示
为适应产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天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订单班模式,打通高校、企业和人才培训机构的壁垒,定向培养一大批与市场前沿对接的技术技能人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产教融合新路径。
日前,天津荣程钢铁集团订单班学员赵大宇获得全国第一张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同时,其他26名订单班学员也获得全国首批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标志着荣程集团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首期智能制造订单班学员顺利过关。
近年来,为了适应产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天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订单班模式,打通高校、企业和人才培训机构的壁垒,定向培养一大批与市场前沿对接的技术技能人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产教融合新路径。
从学校到企业“无缝衔接”
近日,包括赵大宇在内的订单班学员作为新员工,全部入住荣程培训学校,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实现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订单班除了理论学习,还有实操考试,增强了我们动手能力,我们还与企业签订就业三方协议,解决了找工作的后顾之忧。”赵大宇告诉记者,由于获得了技术等级证书,他每个月的技术等级补贴比同资历人员有所增加,他会将自己所学和企业所需高度融合,实现更大人生价值。
目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了由100家企业组成的合作资源库,实施不同模式的订单项目80余期,定制化培养毕业生3000余人。
同样受益于订单班培养模式的还有天津职业大学2022届毕业生张立生。他是天津职业大学与卡斯马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共同培养的首批订单班毕业生之一。“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我跟着师傅学习技术,一上班就能立马上手。”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10名2022届订单班毕业生入职短短一年时间,就已成为一线生产、技术研发等岗位骨干。
订单班是职业教育向对口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天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双向牵引机制,开展订单式培养,形成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
课程设置锚定企业需求
“订单班锚定企业人才需求,对课程进行特色化设计,开设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课程,增加了90课时的数字化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输送人才,解决了企业人才之‘渴’。”天津荣程钢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天津荣程钢铁集团是国内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正处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数字人才。天津市人社局在调研中得知此情况后,立即撮合该公司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牵手”,开设全国首个数字产教融合订单班,通过高校教学计划、培训课程计划、企业招聘计划“三结合”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输送人才,实现“产、教、用”联合培养,解决企业难题。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比亚迪、大众等共建多个超大规模的汽车实训基地,下设24个专业实验室。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实训项目、实训工单等,并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学生学习专业模块设置全部来自企业的真实场景,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人才。
如今,在天津,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中,聚焦产业和企业需求,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引企入校 赋能成长
“除了订单班,我们还与企业共同组建了5个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向扩展到整个产业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校企双方正在合作研发的“荣钢智能废钢判级系统”,将对钢铁产业实现废钢验质的智能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近年来,天津职业院校在“五业联动”理念指引下,聚焦国家战略,紧跟行业发展调整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纷纷引企入校,赋能学校和企业共同成长。
走进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德艺文化馆,科技感满满的现代化场馆让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该校联合华为、麒麟等100余家单位,牵头成立天津职业教育信创产业联盟,并与华为共建“津电-鲲鹏产业学院”,先后斩获23项国家级标志性竞赛奖项。同时,以鲲鹏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为平台,深化“校企共育、课证融合、职业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信创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新型技术人才。
从企业下单、学校培养的订单班到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天津积极发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优势,形成产教融合多样化发展模式,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天津品牌。
不久前,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联合发布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新方向。
按照方案,天津将先期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2个重点产业链和智能供应链产业领域,逐步推广覆盖到航空航天、轻工业等其他产业链,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课程教材产教联合开发机制,完善工匠之师培养培训体系,用2至3年时间,建成产教深度融合、普职相互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运行机制。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