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常常被大家称之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实我倒是认为,真正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还得是1858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因为这场战争,不仅让清朝的版图损失惨重,而且也让清朝真正意识到,洋务运动迫在眉睫,再不搞的话,这艘大船就要提前沉没了。真正打醒清廷这帮顽固分子的,还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相关资料图)
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搞起来的。所以说,中国近代史真正的开端,还得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从1858年开始,大沽口这个地名,成为了近代史上时常出没的名字。从1858年一直到1900年,这42年时间里,大沽口至少承担了4次抵挡列强联军的重任。虽然胜少败多,但列强每次都从这里登陆,可见这地方的重要性。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沽口,见证了中国清朝末年,从变法图强到走向灭亡的全过程。
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战役,清军狼狈逃窜。
早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便意识到列强会从海上直奔京畿重地。什么都没有屁股底下的位置重要啊,于是清廷重点打造大沽口炮台,以此作为抵挡列强来犯的重要堡垒。
当时道光帝在大沽口安置了30多门大炮,还有2500名防御士兵,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到了1858年4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英法联军果然来到大沽口下,打算从这里登陆,拿下天津,继而进军京城。
清廷立马安排直隶总督谭廷襄前去谈判,老美和沙俄当时也派人前往,假装充当和事佬,实则是想看看,能不能从中捞好处。
英法联军明白,都打到这个地步了,再收手根本拿不到什么好处,为此英法联军不仅没有谈判的诚意,反而不断增派军队前来,打算大干一场。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正式开始攻打大沽口炮台。
可以说,如果清军能守住这座炮台,或者能在坚守炮台时,展现出视死如归的意志力,那后世列强们也不敢轻易欺负清朝了。
结果呢?直隶总督谭廷襄居然带头跑路了!老大都跑了,手下将士谁还愿意拼死抵抗呢?
因此第一次大沽口战役,毫无悬念以清军惨败而告终。
英法联军攻克大沽口炮台以后,立马进入天津,甚至扬言攻入京城。
6月13日,手忙脚乱的清廷,才再次派人前来天津,与英法联军进行谈判。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沙俄趁机做了一件大事。1858年5月28日,趁着英法联军攻打大沽口的时候,沙俄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强势逼迫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
这份条约,将黑龙江以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割让给了沙俄。
清廷当然不承认这份条约的合法性,毕竟早在1689年,沙俄就和清朝签订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了双方在东部的边界,以外兴安岭为界。
仗是英法联军打赢的,但是清廷却分别和英法俄美4国签订了《天津条约》,为啥?因为沙俄和老美曾经当过所谓的“调停人”。
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战役,清军打了个翻身仗。
谈判结束以后,清廷安排僧格林沁接管了大沽口的防御。僧格林沁号称是清朝最后的支柱,在太平天国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和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并称为“南曾北僧”。
僧格林沁来了以后,立马开始对大沽口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真该。他在这里修建5座炮台,安置了64门大炮,以及2.5万防御士兵。同时还在海口处设置了3道铁链、铁戗,水底设置丛桩,阻拦敌军舰队靠近岸边。
1859年4月,到了交换《天津条约》的日子了,清廷要求在上海换约,结果英法表示反对。他们的舰队再次开到了大沽口下,于6月20日打算强势进入大沽口。
清廷要求他们在北塘登陆换约,再次遭到了英法公使的拒绝。为啥英法联军一直在那儿挑事儿呢?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1859年初,沙皇派遣伊格纳季耶夫来华,他抵达伊尔库茨克以后,与穆拉维约夫长谈了很长时间。他们知道,清廷是不可能轻易承认《瑷珲条约》合法的,所以必须要再加一把火。
伊格纳季耶夫心领神会,依旧以调停人的身份前往前线,表面上是为了调停,实则不断撺掇英法联军攻打大沽口,进入京城,攫取更多利益。
这才让英法联军更加笃定了再打一次大沽口战役的决心。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再次对大沽口发动进攻,第二次大沽口战役由此打响。
与此同时,咸丰帝对《天津条约》中,公使驻京的要求,非常反感。所以一直希望用一场胜仗,改变这份条约中的不平等待遇。
这回清军在僧格林沁的带领下,别提多英勇了,基本没一个孬种,全都冲锋在前,视死如归。直隶提督(从一品)史荣椿,更是在冲锋陷阵中阵亡。
大战过后,英法联军损失4艘战舰,阵亡93人,受伤355人,就连英军统帅也身受重伤,狼狈逃离了战场。清军方面,只阵亡了32人。
清军的这场胜仗,不仅让英法联军瞠目结舌,也让沙俄公使的阴谋也一度破产。不过他们是绝不会轻易妥协的。
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战役,僧格林沁也扛不住了。
清廷打了个翻身仗,他们也是趾高气昂了起来。当沙俄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前来确认《瑷珲条约》时,清廷当然一口否认,坚决不承认这份条约的合法性。气得沙俄公使咬牙切齿,发誓要让清廷付出代价。
结果代价很快就来了。
英法两国为了一雪前耻,于1860年2月,出动1.5万英军、7千法军,对清朝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他们在4月份攻占舟山、6月份占领大连湾、烟台,将渤海湾牢牢掌握在手里。
与此同时,沙俄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再次冒了出来。
6月底,伊格纳季耶夫先跑到英法联军那儿,一个劲儿地怂恿他们攻入京城。只有这样,才能迫使清廷做出最大让步。
7月初,伊格纳季耶夫又以调停人的身份,前往京城,告知清廷英法联军的动向,表示沙俄绝不会坐视不管,会帮助清廷从中斡旋。
结果呢?伊格纳季耶夫在得到了大沽口、北塘的布防图以后,立马将这些送到了英法联军那儿。
尤其是僧格林沁放弃北塘防守、专心严防大沽口的消息,也被伊格纳季耶夫第一个送到了英法联军那儿。这下好了,战争根本无法避免,就算清廷一再以礼相待也拦不住了。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从没有设防的北塘登陆,随后顺利拿下了塘沽,英法联军水陆两军夹击大沽口后,在8月21日,再次攻克了大沽口。
随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英法联军顺利攻占天津,又直接开入了京城,逼迫清廷签订了《北京条约》。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役的最大获利者并不是英法,而是沙俄。
沙俄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在英法联军攻克天津以后,立刻奉上此前沙俄传教士绘制的京城布防图和京津路线图,怂恿他们攻入京城。
所以说,沙俄虽然没出兵,但却成了第三次大沽口战役中最为重要的角色,没有他们在里面搞事情,僧格林沁未必不能守住大沽口。
此后伊格纳季耶夫便逼迫清廷秘密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将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都割给了沙俄。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又来到了大沽口。
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同治、光绪年间,再次对大沽口进行了修缮整改,大炮增加到了99门之多。除了基本的防御士兵外,还设立了水雷营,同时还安排了一些战舰驻扎在河口,与炮台形成掎角之势。
时间来到1900年,由于大师兄们的确把事情做绝了,而慈禧又觉得民心可用,不断怂恿那帮大师兄收拾洋人,结果麻烦来了,各国列强纷纷要派兵前来一战。
其实从1860年到1895年这段时间,除了沙俄和日本以外,已经很少有列强公然这么欺负清朝了。
列强们也是看沙俄轻轻松松从清朝抢走了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也通过一场大战,夺走了宝岛、澎湖列岛以及2.3亿两白银的赔款,他们眼红啊!这不恰好赶上了嘛!
那时候清廷正在实行“联俄制日”的方针,原则上和沙俄是盟友关系。但是沙俄对盟友丝毫没有手软。1896年借东北之地修铁路,1898年夺取旅顺口作为港口,妄图将东北纳入他们的势力范围。
沙俄一开始也拦着列强们,让他们不要冲动。因为一旦这些列强上了,保不齐清廷就下岗了。那沙俄在华的利益,可就没有代理人保证了。
结果根本拦不住啊!沙俄索性也不管了,直接在1900年5月,加入了八国联军的队伍,一起侵华。讽刺的是,沙俄的骚操作一点也不简单。
在攻打大沽口炮台的时候,沙俄的舰队立下了首功。当时一共有12艘军舰抵达大沽口,其中6艘都是俄军的战舰,后来更是增加到了9艘,始终位列各路列强首位。
为了摘取最大的果实,沙俄索性出兵4800人,一度成为各路列强的榜一大哥,结果日本一下子运来了8000人,直接把大家看傻了。这两个邻居啊,哎!
不过第一个攻入京城的,还是俄军。所以说,整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俄军绝对是主力中的主力,而且战功位列第一是没话说的,因此他们所得到的好处也是最多的。
不谈赔款了,他们同时还出兵17万攻占了我国的东北,我们东北2000多万父老,一度当了5年的亡国奴,你说他们是不是八国联军中最大的赢家?
这场战争过后,大沽口炮台被列强要求强行拆毁。大沽口的落幕,似乎也标志着清朝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连防御外敌的能力都没有的朝廷,又凭什么能延续下去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