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章、王素敏从没想过要离家转移。
张义名也是。
以往8月,西青区辛口镇水高庄村李修章、王素敏老两口,正在自己4亩9分地上,顶着太阳给茄子浇水施肥。
(相关资料图)
旁边第六埠村开饭馆的张义民,平常这个月份也是最赚钱的时候,从7月底到8月底,周边村的孩子们陆续接到录取通知书,这一个月里他能接到十几单大大小小的升学宴。
他们不在一个村,但从地理位置上看,都在东淀蓄滞洪区的范围内。今年8月第一天,因为上游超大洪水,蓄滞洪区启用,转移安置通知来了。他们和很多村民一样,都有些不相信,“洪水真的会来吗?”王素敏心想。
(辛口镇第六埠村位置示意图)
我赶上过1963年大洪水,再大能大得过那次?
8月1号上午11点,75岁的李修章和74岁的王素敏骑着一辆电动车,来到位于水高庄工业园的转移安置点,成为他们居住的桥南街片儿中,第一户完成转移安置的村民。
安顿好之后,王素敏还直跟老伴儿埋怨,另一辆电动车也应该骑来,真要是让洪水淹了,还得花钱修。
“我们家四间房,还有冰箱、电视机、洗衣机,这要是泡了,损失可大发了!”王素敏说。
(左:王素敏,右:李修章)
老两口听说转移安置的消息,是在7月30号。当天凌晨,水利部海委水文预报,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将有洪水下泄,本市决定启动防洪三级响应。
王素敏住在桥南街,紧挨子牙河堤。30号一大早,村干部高顺和网格员宫凤江就来到家里做动员。一听说要转移,老两口二话没说,直接拒绝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会有多大的危险。
“我是赶上过1963年大洪水的,再大能大得过那次?”王素敏反问村干部和网格员。
1963年大洪水,指的是1963年8月海河流域暴雨造成的特大洪水,海河流域8月上旬暴雨总量达600亿立方米,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三大水系8月上旬降水总量达563.02亿立方米,平均雨深410毫米。王素敏当时14岁。
“那时水都漫进家里来了,锅碗瓢盆就连水缸都飘起来了,吓得我们赶紧往地势高的地方跑。”王素敏对整整60年前发生的事情依然印象深刻。后来,家里人把老房拆除盖了新房,还专门垫高了地面。
“这几十年,不仅是我们家,子牙河堤也加固了,沟渠还挖深了,再来洪水,我认为肯定承受得了,那还有啥必要转移呢?”王素敏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两口惦记着自己的4亩9分地和地里的收成。
每年4月份,他们习惯在地里种点茄子、豆角、菜瓜,经过几个月的悉心照料,8月份左右,正是收货上市的时间。过去几周,他们刚卖了好几批菜瓜。眼瞅着茄子、豆角也快能收了,他们想再等几天,能收先收点,真要是来洪水了,也不心疼了。
但是,上游形势并不等人。7月31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通知,根据洪水预报,海河流域大清河上游新盖房枢纽流量加大,大清河水位持续上涨,大清河东淀蓄滞洪区达到启用条件,决定自8月1日凌晨2点起启用东淀蓄滞洪区。
当时预计,洪水在8月9号前后到达本市境内,随后,这一时间提前,大清河上游新盖房枢纽下泄流量达到2500立方米/秒,且仍在继续上涨,洪水预计8月8号前后抵达本市境内。
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情况,镇村干部们心急如焚,这28户村民,大家彼此都很熟悉,村干部高顺说:“像王素敏和李修章,平时见面都得叫声二姨、二姨夫,他们不走,我们着急啊!洪水要是真来了,伤的可是我们自己家里人。”
为了做好这次转移安置工作,辛口镇成立了25个转移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网格员,以及一名村里的党员组成。
从7月30号到8月1号,高顺和其他干部先后4次来到老两口家,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转移。
“我们知道二老的想法和顾虑,但是到这个节骨眼上了,得直截了当地说,先顾着命吧,东西是次要的,有人就有东西!”高顺说,在他的手里的转移安置名单中,还有27户村民,很多人都是抱着类似的想法,高顺和其他干部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入户做工作。
其实,这几天,王素敏老两口也在看电视,当看到北京房山、门头沟洪水湍急的画面时,他们着实吓了一跳,很快就改变了想法。
“一下子就胆小了,老头也是劝我,村干部们说的对呀,咱们还是收拾收拾衣物,先转移吧。”王素敏说。
老两口膝下有一儿一女,儿子在自己村的楼房住,女儿住在旁边的村,离着都不太远,但他们想了想,还是决定去安置点。
“孙子是我的两个胖,家里拢共就两间房。”王素敏边说边比划,“我们再住过去,那哪儿招的开呀!”
安置点在水高庄工业园,物业负责人李秀建说,园区内有三栋厂房,能容纳70多人居住。房间里有床铺、卫生间、上下水,还能为村民提供免费餐饮。
这两天住下来,老两口觉得还不错,年纪大了不想贪凉,俩人就住了间没空调的房间,入住当天下午,村里还买了一台电风扇送过来。
今天,闺女和儿子先后来到安置点看望,还大包小包买了不少吃的,孩子们知道他们俩牙口不太好,买的都是面包、饼干、牛奶软和好嚼有营养的。王素敏一边乐呵呵地收下,一边还责怪孩子们,这里吃喝啥都管,还花这些钱干啥!
虽然不知道还要住多少天,但李素敏已经在心理盘算,回去之后要干什么。
“8月份入秋了,等回去了,先把地里清理清理,天儿凉快了就能种洋白菜、油麦菜、小油菜,争取再收一季,还能再挣点钱,你了说是吧?”
转移前,他把贵重物品放到最高处
“开这个店我花了几十万,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年疫情,刚感到有点希望了,突然被告知要来洪水,真的不甘心、不甘心……”
不甘心这几个字,在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村民张义民嘴里重复了好几遍。
3年前,他在村里开了一家名叫“田园餐厅”的饭馆,这里距离子牙河不到500米,就在东淀蓄滞洪区范围内。
8月1日上午9点,张义民刚到田园餐厅,就遇到了等候多时的镇、村干部。
“他们告诉我,东淀蓄滞洪区正式启用了,洪水有可能淹到咱们这,让我抓紧时间归置东西赶紧转移。”张义民说。
洪水无情,张义民没多说什么,从10点开始,就和员工商量物品如何转移,但是看来看去,他们发现能带走的东西并不多。
“也就能带一些简单的东西,像账本、电脑、办公用品可以带走,其他的基本没法搬。”
剩下的都是大物件,张义民指着一个直径6米的旋转餐桌说:“这个桌子能坐得下20多个人,里边全是电机,当时是4个工人安装调试了一整天,这样的桌子,我们还有好几个,怎么搬?”
其他还有餐桌、柜式空调、木质椅子,光椅子就有上百个,根本带不走。思来想去,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这些尽可能摆到高处。
他们先是将两张桌子摞起来,再把椅子垒到上面,能垒多少就垒多少,然后找来铁丝和钳子,把桌子框和椅子框牢牢拴住,确保稳定性,这样如果洪水水位不高的话,被浸泡的东西能少一点。
“俩桌子搁一块,高度差不多是1米5,椅子再往上放,这两天我们也抓紧把空调的室内机、室外机、大桌子拆了,也放上面去,能悬多高悬多高。”张义民说,“在能力范围内,最大可能减少损失,但如果洪水水位太高的话,我们也没办法了。”
一边说着,张义民一边环顾这个将近1200平方米的餐馆,地上的绿植、屋顶的灯笼、墙上的字画,都是这些年自己辛苦布置的。
其实他之前并没有开饭馆的经验,这几年不忙的时候,他总是叫上关系不错的老板、朋友,坐在一起吃吃饭喝喝酒,商量商量饭馆的事儿。
“这些朋友有干饭馆的,也有做别的买卖的。大家经常一边吐苦水,抱怨着哪行都不好干,一边又在琢磨怎么把饭馆干出特色、把饭菜和服务做得更好。你看我们现在的装修风格,就是我花了好几个月‘瞎憋’出来的。”张义民说着,无奈地笑了两声。
但他又不知道几天后,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说到这里,他有些激动,眼眶一下子湿润了,但他又说,自己来不及伤感,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摆在眼前。
“最重要的就是留住人,特别是我们的大师傅,饭馆找好师傅不简单,靠的就是师傅,师傅炒不出好菜别人不认可,吃两回就不来了!现在停业了,我可能开不出满月的工资,但最起码要留个底薪,每天都会给工资。”
张义民估计,再有两三天,所有东西都能码放好。至于能留住多少,还要看上游行洪的实际情况,但和王素敏一样,在他心里,始终还抱有一丝希望,只是他的经历是在27年前。
1996年的8月,河北省中南部发生1963年以来的特大暴雨,子牙河、南运河、大清河各河系相继发生洪水,洪水过境第六埠村,那时张义民26岁。
“我们这儿都是水,但是不太高,差不多有1米多点,我们还过来逮鱼了。”张义民记忆犹新,“希望这次也能如此,水位别太高,让我们损失小一点,让全村人都能平安度过。”
守住辛口镇,守住天津的防线
在辛口镇防洪物资储备库,镇水利站工作人员张文革正在仔细清点相关物资。
“我们这里有救生衣、雨衣、雨鞋、防水布、照明设备等,还有编织袋。现在运到子牙河堤的编织袋有2万多个,储备库还有3万个,镇政府那边还存放了4万个。”说起这些物资,张文革如数家珍。
大概一个月前,张文革和镇水利站的同事们,就在准备这些物资,最开始是防内涝,现在是战洪峰。最近一周,更是连轴转,要24小时坚守在岗位上。
“一方面要购买物资,做好出入库工作;另一方面,就是查看水情、巡视堤坝。”
张文革今年57岁,作为一名老水利工作人员,他深知辛口镇位置的重要性,这里是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三河汇景”的地方。
“子牙河穿过辛口,大清河最末端也在辛口,大清河的水来了以后,通过独流减河到大港,再从红旗闸入海。在我看来,辛口和杨柳青就是天津的防线!”
这就是大局。年轻时,张文革当过兵,眼下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一份“军令状”,要求他必须守住这道防线。
“现在水位涨得很快,我们还要密切关注海潮高低,这关系着开闸放水的时机。海潮低可以放水,海潮高了就不可以,很容易形成倒灌,像今天(8月1号)潮高在4米多,就属于大潮了。”张文革说。
这几天,辛口镇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分三组24小时不间断对子牙河、独流减河和中亭河河道堤防巡查管理,避免出现漫堤和决口等险情,发现隐患及时处置并上报,全力保障河道行洪安全。
虽然上游洪水还没到,但是连续几天的降雨,已经让蓄滞洪区内的农业用地积了不少水。在巡堤过程中,看到这些泡在水里的农作物,张文革十分心疼。
“雨刚下的时候,村民们抢收了一些成熟的作物,卖也没问题,但是比例很小。大部分作物,比如像水稻、玉米,那棒子才这么一点,收上来也没用;有一些蔬菜,还都是苗,根本就没法收。”张文革说,“等后面洪水来了,真把农田泡了,也是非常无奈的。”
现在巡堤的时候,偶尔还会看到一些村民回来看看自己的地的情况,张文革总是赶紧把他们劝回安置点或者其他住的地方。
从8月1号东淀蓄滞洪区启用,蓄滞洪区涉及的西青区、静海区部分镇村预计有超3万名群众进行转移安置。
“每位转移的村民都是舍小家为大家,我们现在就盼望着,洪水快点过去,大家的生活早点恢复常态。”张文革说。
记者 | 董朗 孙博
编辑 | 马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