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
7月2日11时
最新气温实况排行显示
【资料图】
天津这里
又热成了全国第三!
昨天同一时间
京津冀就曾出现在
全国气温排行榜前三名
(7月1日11时)
中央气象台今早6时
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预计7月2日白天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其中
北京、天津北部、河北等地的部分地区
最高气温可达37~39℃
不过好消息是
再坚持一天
京津冀就要迎来“降温雨”啦
随着高空槽东移
高温明天要“收敛”一些
3日至4日
华北、黄淮等地部分地区
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将会短暂减弱
下雨时还是会清凉不少
明天(3日)夜间
将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到访
下周二(4日)是阴转晴的天气
受降雨和天空云量影响
市区最高气温下降至31-33℃附近
不过
5-7日持续高温再次来临
未来一周天气预报
7月2日星期日
多云转晴
微风转偏东风3-4级
36到26℃
7月3日星期一
白天:晴转多云
夜间:多云转阴有分散性阵雨
微风,31到24℃
7月4日星期二
阴转晴
微风,33到24℃
7月5日 星期三
晴间多云
微风转偏西风4-5级
36到24℃
7月6日 星期四
晴间多云
微风,38到26℃
7月7日 星期五
晴转多云
微风,37到27℃
7月8日 星期六
阴转晴
微风,34到25℃
刚刚过去的6月
到底有多热?
国家气候中心官微今早消息,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具有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等特征。
6月华北、黄淮高温现象最为突出,北京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河北、天津为次多。京津冀和新疆4省(区、市)6月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从多个指标综合来看,今年6月21-30日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今年以来最强,极端性也是近10年来6月最强。
今年盛夏(7-8月),我国华北、华中中部和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还将出现阶段性高温过程。
创新高!
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
为历史同期最多
今年以来(截至6月30日),我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为4.1天,比常年同期(2.2天)偏多1.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南西部、西南地区南部及新疆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偏多5~10天,局部地区偏多10天以上。
1月1日至6月30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历年变化(1961-2023年)
2023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国高温日数距平分布图
今年以来,我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分别是5月28日至6月5日,6月6-12日,6月14-17日和6月21-30日。全国有30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云南巧家(44.4℃)和元谋(43℃)、北京汤河口(41.8℃)、河北廊坊(41.6℃)等110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其中5月28日至6月5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比常年偏早16天,主要影响上海、云南、四川、安徽、广东等15个省市。
6月以来华北高温日数显著偏多
多地频现极端高温
6月以来(截至6月30日),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下同)高温日数9.8天,较常年同期(4.6天)偏多5.2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多。北京高温日数(13.2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河北(12.2天)和天津(10.2天)为次多,山东(7.7天)为第五多。
6月14-17日和6月21-30日两次区域性高温过程主要影响华北地区。6月14-17日,华北地区有44个国家站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35℃及以上高温覆盖面积达37.1万平方公里,其中40℃以上1.7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2亿人。
6月21-30日,我国出现今年第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为今年以来最强。华北地区高温极端性强,北京汤河口(41.8℃)、天津大港(41.8℃)等22个站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有124个国家站超过40℃。22-24日,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三天气温达到或超过40℃,城区高温时长超过40小时,22日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达41.1℃。
近10年来(2014-2023年),华北地区共发生10次区域高温过程。除了2014年和2015年外,近10年每年6月华北地区都有高温过程发生,但连续多次高温反复出现,实属历史之罕见。从多个指标综合来看,今年6月21-30日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今年以来最强,极端性也是近10年来6月最强。
华北黄淮等地还将迎来多次高温天气
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上旬华北东部和黄淮北部等地仍多高温天气。其中:1-2日,华北、黄淮、汾渭平原等地有明显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5-8日,华北、黄淮等地还将出现一次持续高温过程。此外,6-9日,江南东部、华南东部有高温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盛夏(7-8月),我国华北、华中中部和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还将出现阶段性高温过程。
编辑 | 霍然
来源 | 天津气象 中国天气网 国家气候中心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