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智行天下,能动未来。随着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的圆满落幕,短短几天里激荡着思想火花的各种行业对话,已成为重要的智慧财富,给人启迪。
其中,智能交通领域是本届大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与会“大咖”们都聊了哪些事?您关心的智能交通最新成果发展如何?我们以“陆—海—空”为顺序,替您梳理了那些事关“在路上”的话题——
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陆:智能网联车、智慧货运……
关于“车—路—人”,他们关注这些事
“智能网联车”,成为如今智能交通领域的高频热词。
数据显示,智能网联车产业已成为人工智能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沿。“车—路—人”的智能协同,是本届智能大会在交通领域热议的话题。
今年智能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教授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 2023》。该报告显示,在中国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的领域中,智能网联汽车排名第五,占比为8.07%;若以产业领域划分,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制造业的合作达到了制造业中的第二名,仅次于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
智能交通高峰论坛
记者观察到,围绕“智能交通”,本届智能大会举办了智能交通高峰论坛、数智交通产教融合论坛、智能交通短途出行论坛等多个备受瞩目的分论坛。其中如车联网先导应用创新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等更是与智能网联车产业高度相关。
“赋能车—路—城融合发展,是智能交通新时代的大趋势。”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智能网联技术总监刘勃说道,“从‘聪明的车’到‘智能的路’,再到‘智慧的城’,这将是一个协同并进的过程。”
前景可期,道路悠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在展望车路一体的智能交通时表示,以当下发展实际来看,仍有庞杂的工作需要智能网联车业界去努力探索。“要触动行业大的突破,很多基础性工作有待完成。例如所谓的‘一致性交互’问题,即‘车—路’交互中存在着大量人类易于理解、机器无法直接理解的交通标识,因此要统一车路语义,让车路要素无障碍沟通。此外,在数字化重构、可成长架构等方面,汽车智能化领域能做的事还有很多。”
众多与会嘉宾认为,政策对智能网联车发展的助力将会是相当巨大的。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的成果发布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全球自动驾驶战略与政策观察——政策助力L4级自动驾驶开启无人化商业应用》报告。该报告阐述了主要国家在自动驾驶产业推进中的最新政策法规动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作报告
“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对自动驾驶政策法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正推动自动驾驶进入发展快车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刘杰博士介绍道,“未来,要促进自动驾驶无人化商业时代创新发展,有必要持续迭代创新自动驾驶政策法规与监管体系,为自动驾驶赋予恰当的法律地位。同时,也要构筑积极包容的社会环境。”
此外,同样与公路运输息息相关,来自货运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声音同样十分热烈。荣程集团党委副书记柴树满介绍道,该集团近年在智慧网络货运方面成果颇丰:“2018年,我们以‘数字化+产业化’全面布局荣程智运平台,这个平台是瞄准钢铁制造到港口物流中的痛点、难点,依托京津冀区位优势而建。截至今年5月14日,荣程智运平台累计拓展运输路线2125条,车辆注册会员17.7万辆、运量8600万吨。”
柴树满表示,荣程智运平台能够实现智慧化配货,注册司机可以通过该平台主动寻找货源,减少货车空载率,打通了司机与货源间的“最后一公里”:“以前,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司机不时遇到空载情况,如今我们的平台在洞悉行业痛点的基础上,让货主、司机能在平台共享信息,这在货运行业内收获了巨大好评。”
荣程集团展区
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志全介绍道,智慧化的货运铁路网是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主题:“如今,各城市货运铁路专线数量和运量巨大,通过货物、仓储、物流信息联网,智慧运营调度,我们能建立起智慧城市铁路货运物联网。在未来,这将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涵之一。”
海:港口数字化转型,让“蓝领”变成了“白领”
如果说开放的公路限于复杂的路况,发展到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尚需一定时日,那么在港口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智能交通的最新发展进程又如何呢?本届智能大会中,智慧港口、智慧码头建设的前沿进展,同样是与会嘉宾热议的重点话题之一。
既然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召开,那么讨论“智慧港口”,话题也就自然离不开天津港——作为天津的核心战略资源、最大比较优势和发展命脉,天津港近四年年均增速领先全球前十大港口。今年1-4月,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达696.2万标箱,创历史新高。今时今日,“津港效率”已成为天津港的一张鲜活名片,“港内千船驻,口外万帆扬”的壮阔景象背后,是日益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之路。
本届大会中,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褚斌介绍了天津港的数字化转型之路:“随着数字化转型,很多码头‘蓝领’变成了‘白领’。如今,我们聚焦数字化交易,增强数字化生产,开启数字化经营,数字化转型进入新篇章。”
“近年,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卓有成效,我们推动生产装卸向自动转变,物流服务向线上转变,运营管理向集中转变,基础设施向共享转变,科技创新向协作转变。”褚斌说道。
天津港
正如褚斌所言,天津港正推动科技创新向协作转变。华为智慧码头建设,就是天津港的合作方之一。大会期间,华为公司副总裁、公路水运口岸智慧化军团CTO岳坤介绍了自动驾驶技术助力智慧港口建设的经验。
“我们主要以车队管理系统与天津港展开合作。虽然港口是所谓的‘有限区域’,但港口堪称是车队管理系统在有限区域内交通组织优化的‘最难试验场’,因为它的交通情况相对复杂、单车规格各异。为此,我们的系统经过了反复改进,通过全局路径规划,最终实现了动态全场景灵活靠泊等功能。”岳坤说道。
岳坤表示,目前车队管理系统的发展存在无人车与有人车不混行、有限混行、完全混行三个阶段,前方要走的路仍有很长:“应该说,由于技术可行性和法律方面的原因,实现完全混行还有待时日,但这无疑是我们未来追求的目标。”
中国移动智慧港航建设业务在天津港同样有重要布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哲介绍道,围绕“5G+北斗+车路协同”,近年来港航数智化转型动能强劲,意义重大,发展迅猛。
“无人水平运输、船舶动态监管、港机远控、港航信息化……今时今日,智慧港航的典型业务需求是明确的。在天津港,我们深度参与智能‘零碳’码头建设,合作完成了无人水平运输车、5G+北斗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0等成果。”朱哲介绍道,“未来,随着5G网络、北斗高精度定位网和车路协同网深度融合,智慧港航还将持续被注入新动能。”
空:这片蓝天上,“含智量”越来越足
将视角望向天空,智能化的水平同样在不断提高。本届智能大会显示,航空领域的“含智量”正越来越足。
作为天津市本土航空公司,天津航空紧跟“智慧民航”的前沿创新,深耕数字赋能、智能建设。本次智能大会中,天津航空强调要紧跟“智慧民航”步伐,实现旅客“智慧出行”。
“近年,天津航空不断升级完善航班综合运行信息系统,捕捉业务痛点,提出解决方案,建立数学模型,完善信息系统,提升航班运行管理的安全性与管理效能。”天津航空市场副总裁方叶松介绍道,“在市场发展方面,天津航空成立数据创新工作室,将BI与大数据应用于航班管理等方面,并实现了5G物联网卡的搭建与应用,着力推进民航数字化建设。”
天津航空市场副总裁方叶松
此外,天津航空还在全国11个城市的机场实现了无线射频识别跟踪技术(RFID),在39个机场支持电子登机牌,旅客不仅可以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也可追踪行李状态,真正做到“智慧出行”。
另一方面,围绕“军民机场数字化协同”,近年来天津持续发力,正推动创新建设。
“天津机场的定位是‘区域枢纽机场和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刘道刚介绍道,“机场航班的高效运行保障,时常面临空域资源经济协同管理水平的限制,这可以说是全球航空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由此而来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建立军民机场数字化协同运行管理与决策平台。在这方面,我们打通多领域系统与平台数据壁垒,实现多元数据综合管理、关键数据异地备份能力。可以说,目前天津在该领域的工作,在国内是比较领先的。”
本次大会中,事关航空产业的成果展示,亮点不断。在智能大会的中国民航大学科技成果展区,观众通过民航飞机维修工程仿真训练系统体验模拟飞行。“现场观众对我们的科技成果非常感兴趣,这侧面反映出民航业广受社会关注,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展区前,作为展品讲解员的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2021级研究生孙建超说道。
中国民航大学展示的“民航飞机维修工程仿真训练系统”(图片来自中国民航大学)
据了解,中国民航大学此次展示的10项科技成果引发民航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维修机位动态精准调度和飞机安全移动路径规划系统”能够在现有硬件条件下增加约10%的产能,同时降低90%碰撞风险,提升航空公司安全保障能力。“航空发动机智能损伤检测平台”可以准确检测航空发动机叶片损伤,为揭示发动机全寿命演变规律提供了主要依据。“分布式智慧网联系留无人飞行平台”,使用通过系留线缆传输的地面电源作为动力来源代替传统的锂电池,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滞空、百米定点悬停,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下一步,我要聚焦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团队的老师、同学密切合作,开展好科研工作。”孙建超说道。
数据安全、伦理、法律法规……
关于智能交通,他们还提及了这些事
“智能交通”的涵义,并非只是数字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叠加和迭代,它所涉及的是适应新发展的一系列议题。例如,本届大会中,有嘉宾谈及了交通运输行业的数据安全治理,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统计与经济运行监测中心)主任尚赞娣认为,筑牢数据安全屏障,是数字交通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从境外刺探非法获取高铁数据案,到滴滴被发现曾存在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交通行业数据安全事件频发,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制度规范、技术防护措施、安全评估、数据资产的掌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行业内仍存在不足。可以说,任重道远。”
尚赞娣介绍道,好消息是,一些有益实践正在开展,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在不断完善,许多关键的安全管控技术正在进步:“近年,数据资产识别、分类分级、监测预警、数据脱敏等关键技术在逐步完善,交通领域的数据安全风险评估也逐步出台了相关规范。”
此外,智能交通发展中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问题,也是本届智能大会中与会嘉宾的热议话题。
智能驾驶中潜在的事故责任如何判定?法律约束力如何在智能交通中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无人汽车损坏公私财产的情况应当如何判赔?当无可避免地即将要发生冲撞、伤害时,面对这样的“电车难题”,AI又会做出何种选择?
上述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将对智能交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位汽车领域的从业者在大会期间向记者表示,这些问题的解决非一日之功。有时,关键技术的进步能让法律的顺利落地成为可能;反过来说,有时法律法规的及时‘就位’,也会有助于促进技术打破桎梏。
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闭幕式
类似的话题,也出现在智能交通以外的广泛的新兴智能科技领域。“在现代汽车诞生了50年之后,‘三点式安全带’才被发明出来,可以想象在这50年间,人类付出了哪些没有办法挽回的代价。所以,我们现在再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就可以发现——技术发展如此之快,法律对安全的重视如何跟上,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在本届世界智能大会闭幕式中,谈及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法律工作者有何洞见时,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凌寒说道,“以前法律和技术的代差可能是十几、二十年,现在这个时间越来越短,新兴技术领域的立法进度加快,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趋势。”
(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