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发布第二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公示名单,天津人再熟悉不过的水上公园景区火热上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悉,作为天津2023年民心工程子项之一的动物园与水上公园西侧生态公共廊道项目,预计也将于近日开通。市民与游客即将可以漫步廊道,欣赏万花盛放的春日美景。
百花吐艳风光旖旎
承包天津人所有年龄段快乐的水上公园
即将在“五一”假期迎来超高人气
摄影 李志坚
72年来,水上公园早已不只是一处公园,也浓缩了津城四季的景致,记录了万千游客的日常足迹,也承载了几代天津人的人生回忆。
从70年前物质匮乏时期的市民消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欢乐记忆,水上公园容纳了我们太多天真的笑容,深厚的回忆,就像水上湖面的粼粼波光,一直闪耀在脑海中……
去水上
从无轨电车到6号线
提起水上公园,天津无人不知,但大家都默契地只说“水上”二字,而“去水上”更是简明扼要,三个字之下的心领神会,懂的都懂。
上世纪50年代,“去水上”并不容易,无轨电车 94 路只到达八里台附近。网友“爱孩子的老佩奇”回忆:“那时公交车就通到八里台,下来要走一段土路才到聂公桥,桥头有人揽客乘船,可以送到水上公园大门。”
市民李志坚第一次去水上公园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说:“我在八里台坐船经聂公桥到达公园东门,那时是由竹子扎成的一座大门牌楼,野趣横生。”
上世纪50年代初,水上公园初建成时的样貌。
后来,更多人坐8路或者11路公交车去水上。尤其是著名的“海河岸边好8路”,搭载着许许多多的孩子通往“心中的乐园”。市民张巍回忆:“我们那时去水上玩是件比较奢侈的事,买门票、坐公交、准备吃的都是挑费,可得提前计划好几天呢!”
再后来,有多路公交车前往水上公园,地铁 6 号线水上东路站也为游客们“使命必达”。
游乐场
坐累了飞机木马就去野餐
春游,是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孩子心中的珍贵回忆。每到节假日或星期天,许多平日只能在胡同里玩儿的天津孩子,都会央求父母带他们到水上公园去游玩。
清明节前学校组织春游,先是去水上后门的烈士陵园扫墓,再去游园和野餐,这一天堪称一代孩子的“年度期待”。
1960年,河北路小学学生在水上公园举行队日。
上世纪80年代,幼儿园小朋友在水上狮虎山前合影。
有网友回忆上世纪 80 年代,水上公园里增添了许多适合孩子们玩的游乐设备,例如碰碰车、海盗船、飞天木马……
当然,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通”的儿童专列仿真小火车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张巍回想这个儿时的小火车依旧印象深刻:“这个火车和真的绿皮火车一模一样,小时候还没有坐过真火车,去水上公园‘坐了第一次火车’,除了规格小了点外,很多人以为这个就是真的火车改的。”
有游客回忆,孩子的记忆里,水上最刺激的就是卡丁车了:“那会的卡丁车绝对够原始,车座子的海绵都‘飞花’了,可就是这样的赛车,小时候上去就不想下来。”
还有网友特意撰文道:“水上公园还有一架‘战斗机’和‘高级赛车’,应该是男孩们的最爱了吧,一起感受的就是风的速度,体验赛车的感觉。”
去奈良喂鹿?30多年前的天津就有了。
可能,每个天津孩子都有一张坐在水上公园旋转木马上的照片,或者在水上划船的各种POSE照。每一张充满年代感的照片中,孩子脸上都是满满的幸福。
春日时分,在水上公园紫藤萝盛开的长廊旁,曾是孩子们最喜欢野餐的地点。孩子们坐在一起互相看看对方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有时还会骄傲地“凡尔赛”一下。
“儿童肠就果子面包、再沏一大瓶子果珍,就是美美的午餐了,又解饱又实惠。”网友生动的回忆一下将人拉回上世纪 90 年代的快乐时光。吃吃喝喝晒太阳,在水上公园的“初代露营”同样美好。
如今的水上公园依旧是市民游玩、野餐的好去处。一家人出行,当年的孩子也成了父母,车里和书包里装了更多好吃的,手里握着数码相机,念念不忘的却是过去简单的快乐。
眺远亭今昔
看演出
“偶遇”蒋大为和马志明
在水上公园,酷暑中看消夏晚会,春节里逛庙会是几代天津人的惯例。如今公园里启动了湖畔夜市和表演,同样是年轻人热衷的休闲地界儿。但你可知道,当年的水上公园“撞星”几率特高!
国家一级演员、手风琴演奏家孟宪宏曾经向“水上博物馆展品征集活动”提供了一张珍贵的照片——1967年他和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在水上公园为群众演唱的情景。
蒋大为(左)和孟宪宏(右)
孟宪宏和蒋大为是“发小儿”,他们在水上的演出,观众常常围个里三层外三层,大家凝神聆听,一曲终了便热烈鼓掌。每次唱到歌曲高潮处,几百名观众便会一起齐声高歌,场面蔚为壮观。
他说:“那时候,蒋大为和我的组合很受群众欢迎,若不连唱十首八首,观众们都不让我俩下场休息!”
和平区的吕女士也回忆起30多年前,和马志明先生在水上的一面之缘:
水上公园每逢节日都会举行游园会。我上学的时候爱好摄影,有一次和同学去水上拍片子,正好遇到马志明先生在游园会上为大家表演相声。马老那时候也就40来岁,看我们在那拍照,还特意望向我们这边,做了几个动作配合我们,表情特别到位,感觉特别亲切。现在想起来,那时演员和普通人的关系很近,总有一种全民欢庆的感觉。
@上海道枫叶提供的照片中,背景是水上公园的竹亭,这此后也是很多文艺爱好者表演的地点。
人情味
一座公园的情感纽带
一座公园还承载着什么?全家出游,恋爱相亲,回乡叙旧……去水上,一个“爱”字简单概括。
1959年,著名诗人穆旦一家于水上公园合影。
网友“爱孩子的老佩奇”说,几十年来,水上公园记录着家中的变化和情感连接。上世纪 50 年代母亲带着几个孩子游园:“哥哥穿着破球鞋,我们姐俩是旧的偏带布鞋。湖边玩玩,你追我赶过几个桥,那时没有手机导航,没有相机拍照,一样玩得开心。”
“父母最后一次去水上公园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80 岁的父亲执意要划船,觉得那才是游园,还在那里留下了母亲的最后一张照片。”
家住河西区的李先生说:“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和父母一起划着小船,荡漾在水上公园的湖面上,春风拂面,船上的欢笑声如今犹在耳边。”
@上海道枫叶也说,童年和父亲在水上公园的欢乐时光令自己终生难忘。
市民田平朝提供了与爱人刚结识时在水上的合影:“这是1978年,她还是我的女朋友,当时下决心买了 100 多元的相机,也因为摄影,才和爱人有了牵手到相依相伴的缘分。”
都知道复康路和水上公园西路的牌楼上,“龙潭浮翠”就是指水上公园的景致。那么——
水上公园的前身青龙潭,名字如何得来?
而青龙潭这一片洼淀,又是怎样形成的?
传说天津建城的城砖就取土于此,真的?
洼淀群
在明代就已经出现
“1903年版”天津地图,如今水上公园位置标注为“Brick kilns”——砖窑。
天津城市地理变迁研究学者白工提供
有这样的记载:
八里台青龙潭洼淀群,也称作“卫南洼”,明代就已出现。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李鸿章命令淮军开浚卫津河,经八里台通卫南洼。随着天津开埠,城区扩大,这里开始取土制砖,先后有红光、隆兴、永兴等十几家窑场,后来大小窑坑遍地。
为何在此取土烧砖?——天津作为退海之地,这片土质碱重不适农耕,却合适烧砖。
建城用砖取之于此?——非。建城之初为土城砌;弘治六年至七年(1493年-1494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原天津土城砌成砖城;《新校天津卫志》中记载:“天津卫右所烧造官窑五座,坐落西门外。”
老城旧影。
旧时民间砖窑,或未具体用于城墙,但确也为天津“舔砖加瓦”了。
1931年
报人“发现”了青龙潭
“自佟楼舟行而西一二里许,过八里台,有水湾,清且阔……以其地近南大,记者曾锡以‘南大坑’之号,而津人视为消暑唯一盛地。”1931年7月23日的《北洋画报》上,当时报人吴秋尘撰写《青龙潭》一文。
1931年7月23日《北洋画报》。
1930年,“南大坑”曾举办游泳比赛,在“今年于坑内再里许”,又发现新消夏区域,“邻一砖窑,水较‘南大坑’益深且清”。
作为游泳之用,有男女更衣室;现场售卖泳衣;“跳水木板”有五六丈长;售卖冰激凌、汽水、啤酒……在吴秋尘看来,“青龙潭”得名是因为当时岛上的一个茶社挑起白布幌子上,大书“青龙潭”,“于是湾乃以茶社得名”。
《北洋画报》刊登的乘“游艇”游青龙潭。
1933年5月18日、6月17日的《北洋画报》刊载的照片,游人可搭乘“游艇”——时髦女性戴着漂太阳帽或打着遮阳伞,赏心悦目。
龙传说
得名与修河都挺传奇
青龙潭之名如何得来?说法有二:
公园旧影。
一、渔民曾见一米长的青色无鳞大鱼,遂认为是青龙,故名“青龙潭”。
二、有青龙经此地往东海拜寿,遇旱而雨获罪被斩,百姓念其功名曰“青龙潭”。
连李鸿章也和“青龙”扯上了关系:
南门以南,北有赤龙河,南有青龙潭,李鸿章迷信地认为“两龙遇,水患起”,于是挖了卫津河,取意护卫天津来阻“两龙相遇”。
景中情
一直就有“网红打卡地”
这是“1955年版”天津地图。
公园东北部尚有“张家花园”。
城市交通研究者车笠介绍说,天津名士张镒的私家园林“水香洲”,被称为张家花园,“是上世纪30年代天津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
神户园景致。摄影 李志坚
到了1988年,为纪念中国天津与日本神户结好15周年,由神户市出资在水上公园内建造神户园。典型的日式建筑依旧为游客钟爱,拍照留念至今不衰。
不同角度、时间的景致
摄影 李志坚
摄影 史超
摄影 林萍
摄影 李双印
摄影 李丽平
每个天津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水上”。那是私人相册,是集体回忆,更是时代印记。
72年白驹过隙,更显俏丽的“北方西子”依旧在静静等待游人。如同装满快乐的记忆之舟,继续讲述天津往事,记录当下美好……
资料支持
部分图文资料由水上记忆博物馆、天津记忆团队等提供
文字编辑/ 新报记者 王轶斐单炜炜
值班编辑/ 隋寅伟
审校/窦怀国
责校/张敏宋毅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