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奥匈帝国租界也位于河北区,与意大利租界相连。虽然奥租界的面积比意租界要大出一块,但其发展程度远不如意租界,奥租界内保存的老建筑也要少得多。所以笔者对于奥租界的寻访,只用了四次。共寻访百年历史老建筑处14处、30余栋,但独门独院的小洋楼也只剩下7处,约15栋了。
眺望致安里
奥租界里的老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其一是胜利路西侧,有三栋“翁婿楼”和曹锟旧居,附近还有鲍贵卿旧居、交通部材料储运总处天津储运处旧址等;其二是海河边,有“左右冯袁”两栋豪华宅邸和奥匈帝国领事馆旧址;其三是建国道两侧,有奥匈帝国俱乐部旧址、东天仙戏园旧址和致安里。李叔同故居则位于租界北部的老街坊。
(相关资料图)
原奥租界南部(平安街)
天津的奥租界同俄租界、意租界、比租界一样,都是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可见1900年那场浩劫对于中国社会的打击是非常之大的。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时,德国军队占领了老城隔东浮桥相对的一片老居民区。当这支部队调防北京时,改由奥国军队驻守。至1902年其他三国相继划设租界,奥匈帝国也要求援例设立专管租界。
金汤桥头新修建的教堂
新划定的奥租界在海河左岸东浮桥以东,与天津老城隔海河相望。具体位置是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以南,海河东路以东,京山铁路和意租界以西区域。整个奥租界占地1030亩,但又分成了南北两个不同的区域。
奥匈帝国领事馆旧址
奥租界修建了金汤大马路(建国道),与东浮桥相连。又避免了英法租界断头路的问题,与意租界大马路打通。在大马路以北,是已经非常成熟的老城区,奥租界在营建时继续保留了兴隆街、十字街、于厂大街,粮店前后街等华人街坊。这里有冯家大院,有李叔同的李家宅院。
奥匈帝国俱乐部旧址
大马路是奥租界的主干道。在大马路以南,是坑洼泥地沼泽滩涂,尚未经过开发。奥租界在营建时将泥地上的水坑填平,并规划了四条东西向马路,也与意租界打通:大马路(建国道)、二马路(民主道)、三马路(进步道)、四马路(自由道);以及三条南北向马路:即今平安街、寿安街、庆安街。此外还空出了一个大兴昌胡同。
袁氏旧宅
但是相比意租界,奥租界的发展是非常迟缓的。奥租界当局缺乏市政规划的眼光,连南部的地势都没有垫高,只片面采用了挖高垫低的方法来缓解。现在来看,建国道南北两侧的地势仍有一定坡度。奥国人的目的是快速通过房地产牟利,而不愿在市政建设上投资过多,连工部局等行政机构的办公处也是占用的民房。租界内也没有铺设下水管道,路面是碎石子路。
海河上的金汤桥
不过这毕竟是一片新划定的租界区,仍然吸引了众多大人物前来置业,这就包括现在仍然有旧宅可寻的袁世凯、冯国璋、曹琨(曹锐)、王士珍、龚心湛、鲍贵卿、王占元等。这些下野寓公斥巨资进入奥租界,为当局带来了大量税收,反过来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奥租界的建设和发展。
东天仙戏园和致安里
事实上,奥租界的地理位置也有一定优势,其位于传统的华人街坊结合区,兴隆街在清代中期就已经是非常繁华的市集。随着大马路的贯通,有轨电车的营运,处在天津老城和火车站之间的便利位置,也让大马路迅速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街。随着寓公、华商大量资本的涌入,奥租界的市政设施又得到进一步完善。
翁婿楼
今天津德云社的剧场,在当时是东天仙戏园,曾火爆天津城。戏园后身是致安里老里巷,具有一百余年历史。而在戏园斜对面,大马路和兴隆街之间,还曾有座罩棚式的“奥国菜市场”,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当年的大马路,商店、戏院、茶园、菜市场、饭馆林立,非常繁华。
龚心湛旧居内部
时间来到1917年8月14日,中国正式对德奥两国宣战,北洋政府宣布收回奥租界。至1918年一战结束,协约国一方的英、法两国又想对原德、奥租界进行共管,遭到中国百姓的强烈反对。与此同时,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迅速派军警进驻天津奥租界,接管行政大权。至1919年9月10日,《圣日耳曼合约》签订,明确将奥租界归还中国。奥租界被改为天津第二特别区,区公署主任为刘凤鸣。
交通部材料储运总处天津储运处旧址
奥租界自划设至回归,只有短短的17年时间,加之建设进度缓慢,所以这一带遗存下来的小洋楼并不多。划入华界后,就更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特二区”进入了放任自流的发展模式,甚至又可见满街的粪桶。
冯国璋旧宅
奥租界的旧址,现在仍然是沿建国道南北两种不同的景象。本世纪初,对建国道以北华人老街坊进行了彻底拆除,拆迁过程中发现了奥匈帝国俱乐部旧址,除此之外就剩下一座修复后的李叔同故居了。拆迁后这里建设了几个高层住宅小区,以及两座五星级大酒店。建国道南侧原本空旷,解放后陆续填满了砖混住宅楼,现在则成了老居民区。
关键词: 奥匈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