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充满激情、创造力,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 「 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0)》调查显示,2020 年,中国有 24.6% 的青少年患抑郁,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 17.2%,重度抑郁为 7.4%。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不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而识别青少年抑郁症格外重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少年抑郁症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变换环境
青少年可能在学校或者是单位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具体的原因。
患者便深深的感受到所处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下心来认真的学习工作,迫切的要求父母为其想一些办法,如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
当真正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而有所好转,反而会另有其他的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所处的环境不尽人意,反复要求改变。
反抗父母
患者在童年的时候对父母的管教是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是走上社会之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和交流,反而还会处处与父母闹对立。
一般表现情况是不在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按时完成或不做作业等。
较为严重的表现就是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大闹并翻过去的旧账,大言不惭的还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自杀行为
重症的抑郁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自杀。
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是抢救了其生命,但是未对其进行抗抑郁的各方面治疗,患者仍会重复的进行自杀。
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影响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自杀,而是被疾病因素的思想所左右,身不由己。
孩子确诊抑郁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接受疾病主动学习
家长可以上网收集一些关于青少年抑郁症防治的相关知识,对这个疾病首先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然后通过医生全面了解孩子的症状、病情、治疗方案、是否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协助医生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建立联盟获得支持
家长之间或者与长辈之间对疾病的治疗要达成共识,尤其是对于家里年长的老人,如果是混合居住的,父母要做一些对长辈的沟通工作,以获得家人对抑郁的孩子一致的应对,为孩子的康复创造最好的家庭环境。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抑郁后,家长往往会忽略或者说,不能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抑郁症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抑郁背后,往往有至少一个以上情绪不稳定、甚至抑郁和焦虑程度更甚于孩子的家长。而家长这种不安的情绪会给孩子带去更大的危害。
积极关注防止自杀
请多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情绪,耐心听他们的陈述,感受他们的痛苦;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由于抑郁症会引起孩子们的作息和睡眠紊乱,所以可以适当制定一些家庭契约,尽量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这种时候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
陪同就诊定期咨询
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建议父母陪同孩子同时接受心理治疗,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双方的同时努力。
尝试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孩子抑郁的出现,是一个对家长的提醒,提醒我们要摒弃对孩子不利的、无效的方式,如反复唠叨、指责甚至打骂;多使用对孩子有帮助的沟通方式,如鼓励、倾听、积极肯定等。
古诗有云“少年不识愁滋味”,可如今的少年面临的压力,或许与父母那辈完全不一样了,父母的厚望就像厚重的棉被,把孩子向内裹成一团后一把卷起,美其名曰“还不是为你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也需要来自父母适当的鼓励和安慰,而那些不注重沟通,不顾及孩子自尊的教育方式,非但不会使孩子更加“坚强”,还可能引发令人心痛的后果。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